新理念新动力新行动 德州创新引领新旧动能转换

2017-09-22 14:27:28来源: 德州新闻网 作者: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,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,强化创新引领,促进产业转型升级,取得显著成效。

  新动能从何而来?近融京津,远接东盟,大批优质项目陆续落地;牵手大院大所,重视产品创新、技术革新,产业发展保持中高速、迈向中高端;“进解促”活动变成常态,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使德州成为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城市……5年来,新理念、新举措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。

  新理念点燃新动能

 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,首先要找准突破口、转变思想观念。对德州而言,这个突破口就是协同发展。 2015年,我市提出“实施协同发展战略、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”的发展思路和目标。一方面,以建设“一区四基地”为载体,南北对接融入京津和济南,同时积极联系东盟各国,实现借势发展;一方面,坚持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、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协调推进,三次产业、城乡之间、经济社会民生协同发展。

  实施协同发展战略,让我们牢牢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机遇,在区域协同层面不断取得突破,招商引资、招才引智成效显著。近几年,德州落地项目数量始终保持较快增长,人才引进工作不断创出新经验。目前,中建材、中国航天科工等一批央企、强企合作项目已先后落户德州,众多京津大院大所也同我市企业建立了广泛合作关系。同时,与东盟的合作不断深化。2016年,全市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47.2%,今年前7个月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1.6%。

  产业协同加速推进,特别是诸多主导产业内部的协作度不断提高,产业融合步伐加快,新模式、新业态不断涌现。在工业经济这个新旧动能转换的主战场,我市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重,突出打造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,工业投资、技改投资增幅多年居全省前列。同时,第一、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实现同步崛起。到去年底,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增至42.1%。

  新动力激活新动能

  新旧动能转换,创新是第一动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。 5年间,各级支撑创新的平台越来越多。比如在市级层面,我市先后举办了德州·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、中科院院士专家德州行、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等一系列重大科技合作活动,并与清华大学、山东大学、北京中关村发展集团等深入开展合作。据统计,全市已有近1000家企业与587家高校院所建立密切合作关系。先后成立各类创新创业基金17支,总规模达到25亿元。

  截至目前,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314家,比2014年增加20.3%;全市已建成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296家,比2013年增加85%;建设院士工作站33家,比2014年增加112.5%。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达54家,孵化总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,入孵企业和团队1000余家。

  5年间,全市人才投入不断增加。 2016年,市委、市政府累计拿出7.5亿元用于人才投入,占当年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0%。今年上半年,全市仅在落实“黄金30条”奖补资金上的支出就达4352万元。各县市区目前已建成人才公寓8000多套,规划建设总面积达300万平方米。目前,全市不仅成功引进“千人计划”专家、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59人,创建了全国第4家国家级引智试验区,还在硅谷建立了首家德州国际人才智力引进海外工作站。

  新行动凝聚新动能

  2016年8月落户德州高新区的汇源食品饮料项目,仅用5个月就实现试生产,目前产品正面向京津冀鲁进行积极推广。“项目刚落地,高新区、相关乡镇和部门3方都派专人跟踪服务,这是提前投产的关键。 ”负责人唐传骏表示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如汇源这样迅速落地、建设、投产的项目,在各县市区均不鲜见,政府的优质服务是这些项目建设提速的共同因素。“政府创造环境,企业创造财富”,优质的服务,不仅是吸引力、竞争力,更是创造力、驱动力。

  5年间,围绕适应新常态,凝聚新动能,我市重拳出击,以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为起点,大力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,聚焦群众反映的审批难、办事难等问题,不断加大改革力度,全面提高了政务服务和管理水平。特别是新一届市级领导班子产生后,市委、市政府以“使德州成为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城市”为目标,创新开展“进企业、解难题、促发展”活动,大力实施“三航”培植计划,全力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,一流的营商环境迅速成为德州经济发展的新名片。

  据统计,自2016年“进解促”活动启动以来,全市各相关工作组已先后进厂入企1438次,市级领导共主持召开“进解促”现场会89次。影响企业发展的568个问题已解决完成456个,近期可解决完成88个。同时,“进解促”从一项活动变为一项工作,在市县两级成为常态。

  □本报记者王贺本报通讯员赵帅田彬 制图:秦超

责任编辑:高娜